当前位置:主页 > 易经文化 > 易经智慧 >
易与一
  上面讲了变易与不易,再讲一讲简易。对于简易两个字,我们先看一下简字。《史记》中讲:“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意思是讲,大的音乐一定是平易近人的,大的礼仪则一定是简朴的。“大乐与天地同物,大礼与天地同节。”大的礼仪的最高理想是与天地阴阳变化同步的,这就是简易。越是复杂的就越是简单的,当你不认识它的时候,当你面对它束手无策的时候,它是很复杂的;当你认识它了,抓住它的规律的时候,那你就可以玩弄它了,这样就变简单了,你就自由了。如伏羲,他将万事万物变得多么简单?变成了一个阴爻“--”一个“阳爻”“—”,变成了非常简易的两种符号。然后用这两个符号生四象,由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
 
  爱因斯坦也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相对论,认为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周围的空间和时间性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最复杂的东西,将它变化的规律找到了,就有条理了。如果你第一次来北京,怎么给你指路你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怎么转公交车,怎么出地铁。一旦你熟悉地形了,就认为简单了。其实它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创办事业的理念越简易,事业的前途就越广阔。所以古人比喻说,勾股五寸长的曲尺,就可以穷尽天地的方形;圆规两只小腿,就可以画出日月的圆形。
 
  天地间至简至易的是一个“一”字。老子说,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宁静,神得“一”而生长,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史记•律》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说文•一部》云:“一,惟放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传说伏羲“一画开天地”。《系辞传》云:“天下之动,贞夫一”。在伏羲文化的理念里,一即是太乙,太乙即为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的象征性意象中,既有表示天地的混沌、元气、葫芦,又有表示生命的人体和蛋卵。因“一”可以分解为二,天尊地卑,可以定乾坤;卑高以陈,可以列贵贱;宇宙万物可以一分为二,一阴一阳;生物之卵可以精血分离,一雌一雄;葫芦瓜壳既可浮水代舟,又可剖为两半,上瓢成天,下瓢成地。
 
  《列子•天瑞》云:“一者,形变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云:“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在佛教文化的理念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如有弟子问禅:“如何是佛法?”禅师竖起一个手指作答,意思是“万法归一”。再有弟子问禅,禅师示以拳头作答,指头不见了,意思是:“一又归于无。”在活活泼泼、大机大用的禅师意境中,“无”就是万有,万有就是一切皆有,一切皆有又归于一。
 
  所以说,天地间至简至易无过于“一”。  
 
   “简”与“诚”
 
  再说,人生与人际中至简至易者当推一个“诚”字。
 
  古人云:“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荀子•不苟》中说得更详尽了,云:“天地是最大的了,没有诚信,就不能感化万物;圣人是最明智的了,没有诚信,就不能够感化万民;父子母女是最亲近的了,不真诚,就会互相疏远;君上是最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臣下的鄙视。”
 
  荀子又说:“操持着真诚,就轻松愉快,就可以独自行动;独自行动,而且不放弃它,就能够成事。……所以,千万个人的事态,就如一个人的事态(可以类比);天地的开始,就和今天一样(可以借鉴);先王之道,就和后王一样(“道”是不变的)。君子审察后王之道,而把它和前人百王相比,就如同端容拱手一样从容不迫。推广礼义的观念,分析是非的等次,总揽天下的纲要,平治天下的事务,就如同指使一个人一样。”
 
  由“诚”又回到了“无为”。世间万事至简至易就是无为。所以我在开头分析“无为”时就作了一个概括。在纷纭复杂的世事之中,有许多“有一种”值得我们去思索。
 
  “有一种……”
 
  有一种教育方法,叫“放手”。不要老是拉着孩子的手,担心他跌倒。孩子跌倒了,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
 
  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放权”。不要事必躬亲,要大胆放权,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一种治学方法,叫“放达”。不要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不要过于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猜想,敢于创新。
 
  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比赛时的紧张会抑制体能和技能的发挥,放开一搏,或许能超越极限。
 
  有一种心理方法,叫“放松”。当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学习压力太沉重时,情绪忧郁,心情浮躁不定,此时唯一的特效秘方是放松身心,有张有弛。
 
  有一种自救方法,叫“放下”。逆境之中,恐惧面前,生死关头,最好的自救方法是万缘放下,不为名利、情感所束缚,处之于坦然,安之于常态,自然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因为此时,越不怕失去一切,就越能保护一切。把不能失去的一切放下,大胆地面对危难,挑战风险,大胆地与生死对话。身心释然,坦坦荡荡,人生本来所具有的勇气、策略、智慧、本能,会突然暴发出来。
 
  有一种进攻方法,叫“放弃”。拳头打出去前先缩回来,再次出拳会更有力;在人生两难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如果主动放弃某种东西,前进的路会突然现前;在竞争或谈判双方胶着的态势中,如果放弃某种条件或利益,进攻的力度是加大,而不是减弱。
 
  有一种用人的方法,叫“放心”。俗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任用他,就应该信任他。信任是向心力的支点。
 
  有一种养身的方法,叫“放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会相应提高。评估精神生活质量的标准并非表面的东西,而在于天天有个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享受好生活。
 
  也许你们会说,你说了这么多,本来“简易”的道理不是越说越复杂了吗?是的,这里我只想用一句话作为结语,其实都在不言中。还是大家去思考吧。
 
  今天讲的三个易实际就是三个过程:“为学”阶段你要知道事物的变化,学种种变化;到“为道”阶段就必须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到了“无为”阶段,因为你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变得很简单了,一简单不就无为而无不为了吗?不就很轻松了吗?这样连起来理解就是这么简单。  
 
   “立竿”“见影”而成卦
 
  变易、不易、简易,是对“易”的诠释。那么“易”又是由何来的呢?
 
  先看字形。“易”字的甲文和金文,皆为“日”下带“勿”。上古先民祭祀时利用晷测量日影以定时间。晷是日光下立一标杆,杆上有横杆,横杆上挂上旌幡,“勿”即旌幡象形,上面加上一个“日”,即为测量日影的象形和指事。
 
  再看字音,与“移”音近。移指移动,日光移动,即时间、空间、事物均随之而有变化,故“移”为“易”,易又为变,所以有“移风易俗”一词。
 
  其实,“易”的源头应在“易”字产生之前,即伏羲作八卦的时代。当时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是最先进的东西。先民们每天要出门狩猎、捕捞,回来后要分配,这些都需要一种计算时间、判断方位、记录收获的办法,于是“卦”便产生了。人们立竿见影,测量日、月之光的影子,日光清晰,以“一”为符号,后人称为阳爻;月光若隐若现,以“--”为符号,后人称为阴爻。他们将时间分为昼夜,天气分为阴晴,猎物分为雌雄,人分为男女,空间分出前、后、左、右、上、下,季节分出春、夏、秋、冬,方位分出四面、八方,根据这些如实记录日常活动。记录的方法就是结绳记事,用“一”、“--”两种符号分别挂在绳结上。这样“卦”便产生了。后人根据这种情景,将测量日影的工具“圭”与测量的过程“卜”合为“卦”字。“卜”字的“|”即“立竿”,“、”即“见影”。
 
  八卦中的算术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单一的符号渐渐演变为符号重合和变化,单方挂绳记事演变为八方四面都挂,于是,“八卦”产生了。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卦由三个爻组成。组成的原理为太极生二仪(阴、阳两种符号),二仪生四象(两个阳爻为太阳,两个阴爻为太阴;一阳爻下加一阴爻为少阳;一阴爻下加一阳爻为少阴),四象生八卦,二爻相重变为三爻相重,由二爻组成的四象,再加一爻,变化便增加一倍。这是一道非常简易的算术:
 
  1×2=2 太极生二仪
 
  2×2=4 二仪生四象
 
  4×2=8 四象生八卦
 
  这就是卦数的初萌。
 
  八个卦又分别象征一种自然现象,其现象又分别具有一种德性(即性质),这就是卦象和卦德,简介如下:
 
  乾卦,  象征天和父,有健德。
 
  坤卦,  象征地和母,有顺德。
 
  震卦,  象征雷和长男,有动德。
 
  巽卦,  象征风和长女,有逊德。
 
  坎卦,  象征水和中男,有陷德。
 
  离卦,  象征火和中女,有丽德。
 
  艮卦,  象征山和少男,有止德。
 
  兑卦,  象征泽和少女,有悦德。
 
  记住以上八个卦名,以及它们的卦形、卦象和卦德,对六十四卦就易于理解了。因为六十四卦就是六个爻相重,八卦为三爻相重,称为经卦,那么六十四卦就是两个经卦组合。所以,8×8=64。
 
  六十四卦每卦两经卦分为上下,即上经卦、下经卦。古人认为天圆在上,地方在下,如“鼎卦”为火上风下,即火下有风,火上有鼎(鼎原为锅)。但在实际运用中,上卦又为外卦,天在周围;下卦又为内卦,地在中间。如“恒”卦,外卦震卦,震卦为长男;内卦巽卦,巽卦为长女。意思是男主外,女主内。
 
  当你熟悉了八卦,就熟悉了六十四卦;熟悉了六十四卦,就拿到了“变易、不易、简易”的钥匙,就掌握了处理世间万事的舵轮,就能成功地为道。
上一篇:《周易》卦与现代成功理念    下一篇:儒家与《易》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