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
反叛之相。相学认为,忠奸贤忤,皆有命相。《史记·吴王濞列传》载: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五十三城,受命后召其相之,以之为犯上乱国之相。因负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之地将有乱者,岂汝所为?执掌天下者皆为刘族,汝当谨慎,不可妄为。"濞拜言不敢。然刘濞后来终以清君侧为名作乱天下。古代相法中,主要通过相气和相骨来识别反相。《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辅(牛辅)等与肃战。"裴松之引三国魏王沈《魏书》注云:"辅怯失守,不能自安……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此为相气。《太平御览》卷七三《三国典略》载:高归彦请皇甫玉为己看相,皇甫五曰: "公位极人臣必可反。"高问其由,皇甫玉答:"公有反骨。"此为相骨。古代文学作品中亦不乏此类记载。如《三国演义》就写到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生有反骨,因此断定其日后必定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