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学培训 >
易经与佛学讲座
易经与佛学讲
    (木子)
●缘起性空是宇宙世界的本质
今天大家从各个地方远道而来,汇集在这里(柏隆镇隆兴桥街)来听《易经与佛学讲座》,这是“缘起”,这件事它本身没有,由于有了“缘”,这件事就“起”了,就有了,那它能在“柏隆镇隆兴桥街”这个范围内持续多长时间呢?,它变不变呢?答案是“性空”,它要变,它本身时时都在变,它是一个动态的,最后也会“消亡”,消亡的只是我们目前这个临时“缘体”,而我们中每个人仍然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生与死,“生”就是“缘起”,易经上说,生是天地之大德,“生”蕴涵着“善”(“善”就是仁爱,没有仁爱天地就不会生万物,孔子对《易经》第一卦卦辞的第一字“元”的解读就是“元者,善之长也”)生是动态的,是变的,是临时“缘体”,最后也会“消亡”,这就“性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缘起性空”,也是佛对宇宙世界的看法。
有人曾经问一位禅师:“什么是‘缘起性空’”?这位大师端来一碗水,水里面放几粒米,然后在碗上面放一双筷子,什么都不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讲有了碗,有了水,有了米,又有了筷子,但它并不是一碗你想吃的饭。饭是哪里来的?要用米煮成饭,必须要一些条件,除了以上哪些条件以外,还需要热量,要煮饭的锅,还要人去操作,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这些条件就叫“缘”。那么这个碗里只有水,只有米,那热量呢?还有操作的人呢?所以这就是缘份不够。所有条件具备了,饭煮熟了,饭熟了就叫“起”。如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化合成了另一种物质,这就可以叫起。饭熟了就叫起,起了以后就不变了吗?就永恒了吗?一万年后还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吗?不是。那就是后面两个字“性空”。“性”是指事物的性质、本性;“空”是指变化、发展。这碗饭的性质在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产生变化了。“缘起性空”,就是讲你的饭做熟了,熟了以后又在变化,从热气腾腾渐渐变凉,又渐渐变馊、变色、发霉、腐烂……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碗饭甚至已经没有了。
这是不是变化?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所以佛教的教义是“缘起性空”这四个字,既简略又明白,不是迷信的,是唯物的,是辨证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很深的道理。我们在为学阶段,也就是学这些变化;学了许许多多,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自然现象变化、社会变化等各种变化。  
就拿我们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是不是缘起,变不变呢?当然要变,课讲完了,也就变了,这就是“性空”。
“缘”就是由许多要件按一定规则相互依存在一起。我们每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你与“人道”有缘,天地才生你为“人”。
●修佛的目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大德,是大善,所以“善”是人的根本、本源、本性,修佛就是要让人回到它自己的本源上,回到它的“善”上,易经第一卦的卦辞第一字是“元”,“元”就是“善”的统纲,是太极,回到太极上,就不再轮回。这就是修佛的目的,是学佛的根本。“善”是一切事物的初始,是事物的“领头”,佛也是它的善性起,立愿修行,觉醒而成“佛”,不再轮回。
●“佛”与佛像
“佛”字是由一个人旁,一个“弓”和两竖构成,表示看不清楚而想看清楚之意,这里指对事物已看透了,觉悟出了宇宙世界的真相。有三层含义:第一“佛”与人有关,只有人才能成为“佛”,因为人有灵气,能与天地沟通,人都有“佛”性;第二,宇宙世界是多层复杂的,人们要经过一段艰辛地来走才可能修成“佛”;第三,修成之后还要回来,还要度众生。佛是觉者,也称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我们要把“佛像”与“佛”区别开来,“佛像”是对我们的提醒,“佛像”是形式,“觉”是实质,看到了“佛像”,就要以“佛”的教导去做。所以修佛、念佛经,不在于“佛像”的大小,不在于是“纸像”还是“塑像”,不在于在佛堂寺庙还是在家中,只要心中有“佛”就行,修佛从哪儿修,从我们自已修,是让自已觉,从自已的内心修,这才是关健。
●念“佛经”与念“阿弥陀佛”
1.“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如何念?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文音译,发音ē mí tuó fó ,源于梵文Amitābha,翻译成中文大意为:无量觉、无量光、无量寿等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光、寿,等等),因为原文含无量义,中文中没有含意完全对等的字词可以翻用,所以“阿弥陀佛”是原文音译。也被尊称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发音为nā mó ,源于梵文namas,意为对佛的尊敬、皈依、归敬、归命。阿弥陀佛是过去世一位叫“法藏”的人修学圆满后的称号,所有修学圆满、归真复原的,在印度都尊称为“佛、佛陀、如来、人天师等等”。
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合称“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
2. 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意?
念“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与众生的一个约定:你念我名号,我接你往生极乐世界。在《易经》中反复提到一个“孚”字,意为诚信,天是最讲成信的,天地生了万物,天不停的运转,它没有怨言,如果它不讲信用,停了下来,那是怎样的情形?人没有诚信,那就不是人了。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分别的、是平等性的。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 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会修行还是不会修行,心清净还是不清净,通通都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只要众生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就必定使他往生。
3.那么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条件是怎样的呢?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条件很简单, 就是第十八愿所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样就可以往生。 “至心信乐”的“至心”就是虔诚的心、真实的心。这个“虔诚之心”是关健。俗话说,心诚则灵,心诚,我们发出的意念才有力量,我们才可能言行一致,如果没有接佛的教导去修行,嘴上讲要往生,但心里却不想往生,或是希望将来还要再来做人享福,这样就不是“至心”。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真心,人和人在一起如果没有真心就是虚情假意,那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何况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脱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么重要的大事,怎么可以没有真实心呢?所以要做到:“信、愿、行”。
4. 如何念“佛经”?
念“佛经”就是念佛法,佛经内容多,我们不可能都念。我们每个人都有“病”,这个病不是身体有毛病,而是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和“贪瞋痴”,是我们的“大病”,因为有个“病”,所以我们才迷惑颠倒。我们先要找准自已的“病”,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医治自已的那几味药,这个“药”就是“佛经”。我们诸多佛教徒不知道选哪部佛经,我的观点是:你觉得哪部适宜你,你就选它,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样选,那你就抓住“两字一句”,两字就是“善”和“欲”,就是发善心,禁欲望;一句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一个“开悟”的过程,就是要了解“宇宙世界”的“真相”,《易经》是怎样揭示的?“佛”是如何认知的?为什么人这么多的烦恼?人如何才能“离苦得乐”?“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为什么要学佛学?如何修佛呢?如何处理修佛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   走出学佛的误区
●当前的主要误区
表现一:不少学佛者,方法要领不对,学得很辛苦,走了一些弯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易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
表现二:家庭关系处理不好,随便出家
一个人要舍俗出家,过另一种生活,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讲“因缘”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缘。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为破解生死真谛,追求人生真理,闻道则喜,不惜身命者。这样的出家人很少,但却是楷模和榜样。他们的事迹往往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如现代高僧虚云、倓虚、太虚、印顺法师等。
二是出于对佛教的真心向往和喜好,并对世俗生活发生厌倦者。这样的出家人数量较多。
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门,寻求解脱者。这样的出家人在僧团中占有一定比例。
四是将出家作为生存之道或一种社会职业的,个别的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者。
表现三:消极的、悲观的。一些人学佛很认真,工作不努力;节衣又缩食,布施挺大方;热衷跑寺庙,家中缺和睦。
表现四:执着种种苦行,效仿古代修行者,吃得差,穿得旧,不看电影、电视、报纸,弄得灰头土脸,了无喜乐。还有的学佛者,崇尚“苦行”,家庭摆设往往简陋之至,犹如贫苦家庭;但宗教用品一应俱全,整天家中香烟缭绕,看上去家不象家,庙不象庙。而外形穿着乍一看:则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思想观念上排斥现代科技、文明;孤陋寡闻;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毫无热情。
表现五:不懂易道,不守道德,不守国家法规,对人的需求片面的理解,追求财、权、名、利、欲;贪污,生活腐化,损人利已,结果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部分  宇宙世界的认识
宇宙的形成
1.现代科学:“混沌”体大爆炸后产生。我们人类存在的这个宇宙,无法断定是否是最初的原始宇宙,所谓原始宇宙就是混沌中发生大爆炸后所产生的最初空间。但我们现在所指的这个宇宙应该是本宇宙时间(生命)的前1/3左右时间段。“银河系”的各自形成,各自吞并正在缓慢又急剧的上演。等到一切都归元于宇宙中心点时,宇宙的生命也将面临结束,宇宙中心内部的大爆炸是宇宙的新老更替的开始。
    2.《易经》中说的“太极”。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混沌”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四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统一体,阴阳的转换和排序表现万物及其变化,阴阳此消彼长是事物变化和生成的力量。
   3.“佛”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宇宙中一切心物,都是缘和合所生起的,即“缘起有”,又是“自性空”一切处于变化之中。“业力”是驱使、创造、毁灭宇宙一切事物的原动力。所以宇宙自身及其一切物在成、住、坏、空中轮回往复,循环无穷。
“易”的概念
还是先讲一讲“易”,“易”这个字是由“日”与“月”上下组合而成的,“易”是代表宇宙世界是由天和地按照一定运行程式组合的,哪么由天地化生的万物也要与“易”准,人是客观自然界的产物,它也应当与“易”准,我们的“识”是对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它也应当与“易”准,“易与天地准”,我们要与“易”准。
“易”包括“变易、不易、简易”。 变易是事物的现象,不易是事物的规律,简易是事物的本体。
什么叫变易呢?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之中。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两次跳进同一条河中洗澡”,就是说当他第二次跳进那条河时,已经不是第一次洗澡的水了,许多方面已经起了变化,河底的泥沙也起了变化。
对于变化,佛教的教义有四个字:“缘起性空”。这个“空”,就是讲变化的,并不是指没有。如果把“空”解释为没有,那是错误的。有人讲佛教里面的四大皆空是消极的,他就是把空当作没有给错解了。
不易是什么呢?就是不变。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不易的。如水,有时能变成冰,有时又变成水蒸汽,但它不是乱变,不是想变就变,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当水温到了摄氏零度时,水就会结冰;当水温到了100摄氏度时,水就会化成水蒸气。从古到今它从来不改变这个规律,这就是不易,不变的规律。所以有人将大自然比作是“大宇宙”,把社会比作一个“中宇宙”,把一个人的人生比作一个“小宇宙”。这就说明万事万物,无论是千变万变,年年变,天天变,时时变,分分秒秒地变,但它万变不离其宗。变有变的规律,这就是不变的法则也就是不易。
简易,就是说,由于“不易”的法则性,就能了解大宇宙的天地法则,即客观规律。当人们掌握了宇宙的客观规律后,再来认识宇宙,那就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所以称简易。
越是复杂的就越是简单的,当你不认识它的时候,当你面对它束手无策的时候,它是很复杂的;当你认识它了,抓住它的规律的时候,那你就可以玩弄它了,这样就变简单了,你就自由了。如伏羲,他将万事万物变得多么简单?变成了一个阴爻“--”一个“阳爻”“—”,变成了非常简易的两种符号。然后用这两个符号生四象,由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
天地间至简至易的是一个“一”字。老子说,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宁静,神得“一”而生长,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我们认知了“易”,我们的“觉”就有了。“觉”了些什么呢?宇宙世界复杂,其实简单,就是一个太极,生阴阳,阴阳运化生万物,我们人呢?也简单,同样是一个“太极”,一个阴阳统一体,是整个动态宇宙平衡体系中的一个“微粒”而已,我们变不变呢?要变,我们的身体在变,思想也在变,有没有长生不老之药呢?,没有。世上只有养身之道,没有长生之药。
养身之道与永生
下面是成吉思与道教丘处机真人的一段对话。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养身之道呢?
成吉思汗问:“神仙可有长生不老之药?”丘处机直言道:“有养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成吉思汗问道:“养生、安民是人间大道,神仙有什么高见请赐教,本汗愿意身体力行。”
     丘处机道:“民以食为天,五谷、蔬菜、鱼肉、乳酪,皆养生之具。佛门八戒,不食荤腥;古人有云,肉食者鄙;或曰素食聪慧可长百岁。然而,我以为其实不然。道家以为,幽燕之地食寒,蜀汉之地食热,江南鱼米,中原五谷,草原肉乳,都可资民以生存。然,锦衣玉食,饱食终日则于生无益;食不求饱,居勿求安则于生无害。故而节欲念保身体,随遇而安才是养生之道。”
所以长生的奥密在于养生,养生的奥密于净心,让身心回自然,随从天道法则,与自然准,这样就能与天地同在,就能达到“长生不死”

第三部分  如何修佛?

佛教的实质是教育
佛也是人,人也可成佛;不过,佛是高智慧高能力的人。
那么,佛有哪些特点呢?一般来讲,佛具有高智慧高感知高能力等特点。
学佛,我们首先应当从认识佛教开始学起。佛教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学佛首先必须搞清楚,搞明白的事情,如果不搞清楚,学佛真的就变成了迷信。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形式的佛教,有正信的佛教,有宗教的佛教,有迷信的佛教,有学术的佛教,有哲学的佛教,等等。而只有正信的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教!宗教的佛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人们普遍的认识,认为佛教是宗教,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其他形式的佛教也都是偏离了正确佛教的轨道。这些形式的佛教,对人的贻害是非常深的,是对人严重的误导。这种对佛教的误导或误解,其原因是不了解佛教的实质造成的。
那么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教育,是佛陀(释迦牟尼)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近代欧阳竞无大师说,“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这才是我们对佛教应有的正确认识。为什么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且是我们今天所有人所必须学习的教育呢?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学佛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佛教是教育”,而且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必须要认识清楚,否则学佛一定会误入歧途,无法得到学佛的真实利益,继而造下谤佛、谤法、谤僧极重的地狱罪业。如果将“佛教”当成“宗教”,就成了“上帝”,成了“神”,成了“主宰”,就约束了人们的思想。而“佛”是觉者,是开了悟的人。
凡是教育,都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前途、命运、婚姻、家庭等等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受教育与否,受教育的多少、程度高低,都决定了人的这一生是否幸福美满。而在所有的教育里,佛陀教育是最重要,是人们最必不可少的教育。佛教导我们:破迷开悟、离若得乐。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我们对自然世界,对社会现象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才产生许多烦恼、苦难,如果我们真正地搞清楚了什么样的观念、见解是正确的,这样我们才能离苦得乐,这才是佛教的宗旨。
宇宙世界的本源
宇宙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 贞”四个字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宇宙世界从“元”而来,“元”是浑沌的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经过“亨”, “亨”就是阴阳的交融,再到“利”, “利”就是结果,就是万物之“形”, “贞”就是这“形”要有持续的稳固。“元”是开始,是盘古开天第一画,就是“一”,万物从“一”而来,它本身没有任何的“思想意识”,事物要变就必然需要能量,能量与物又可转换,所以宇宙由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物,能量以及我们靠显意识感知的物所组成。这些看不见的“场能”是人类意识产生的源物,它可以寄托在形物上,是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以“场”的形式存在。
孔子在人文思想方面对“元”的解释:“元者,善之长也”。“善 ”就是“仁爱”、 “善良”之意,“长”,就是“长兄、长者”,有领导、管理、指挥、统治的意思,也就是说“善”是最初就有的,并且是一切事物的统领,天地的本质是善,其具体表现是能覆载万物,生成万物,一片仁慈之心,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对于人来说,人的本性是什么呢?是与天地一致为善呢,还是与天地相反为恶呢?或者从天地的兼收并蓄引伸出有善有恶、无善无恶呢?在这个问题上,孟子高扬人性本善的大旗,两千余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伦理道德。
 “善 ”是初始就有的,并且处于“统领”的地位。“元“字放在乾卦第一个字,是说“善、仁爱”,是君子首先具备的“德”,有了这个“善”,才能成长。
佛学的核心和佛法的源头
佛学的核心是什么?佛法的源头是从哪来?
佛学有两大核心,第一就是佛法是阐述真实的宇宙观念,第二就是在说明正确的人生观念。
这两条就是佛学的纲领,俗话说纲举目张,抓住总纲才能展开下面的科目。所以每部经就是一个科目,每个科目有一个主题。比如愣严经是说正邪的问题,华严经就是说真实的宇宙的面貌,法华经就是说一佛乘,虽然佛分了很多层,比如人天乘,罗汉乘等等,其实只有一佛乘,也就是成佛。佛法的两大核心,若说的简单一点,也就是我们看到任何事物,能够一眼就看明白,看明白就能看破,看破了就能放下,放下了就能自在,人也活得轻松自在,就能离苦得乐。
佛法的源头是从哪儿来?是源于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佛法”也有另外六名,其中也叫“善说”,如实而说(佛法六名,即:(一)善说,如实而说。(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讲这些,还是源于它内心的“大善”,不忍心众生受苦受难,才离开家,修行,去认知宇宙世界的真相,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然后施教,形成佛法。
释迦牟尼与孔子
释迦牟尼生于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距今约三千年(公565年~公元前486年)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易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她经过了三皇五帝,经过了三个圣人,经过了大约4500年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才形成了《易经》(也叫《周易》)这本书,它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由此可见,佛法形成时间比《周易》要晚得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善说”,如实而说,是说宇宙的本体、真相。
所以修佛之人必须抓住这个“善”字,没有“善”心是修不成佛的,是不可能觉悟,不可能认知宇宙的真象,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有了这个前提,你才可能去修佛,离开它,无论你念多少篇佛经,无论你念多长时间,一切都是枉然。
修佛的三个环节:第一是发善心(发出善愿度众生),第二是自度(用佛法修心),第三是度他人(用佛法施教于他人)。
修佛入门三归依
佛法修学入门:“三归依”
“三归依”是佛法总方向,总纲领,从“三归依”做起。这三条一定要搞清楚,开明白,它是我们修学、生活、工作的总方向,总目标。
“归依”又写作“皈依”,“ 三归依”指归依佛、法、僧三宝。归依三宝,是成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
三宝的根本是法,佛与僧是法的创觉者与奉行者,对于佛弟子是模范,是师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对象。修学佛法,即为了要实现这样的正觉解脱。
三皈依从本质上讲是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皈依从佛教形式上讲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
一、归依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觉,觉而不迷。没有接受佛陀教导时是“迷而不觉”。从迷惑处回头,依靠觉,这叫“皈依佛”。“佛”字由一个“人”傍,一个“弓”以及两竖的通道组成,意为经过曲折的修行,能认知宇宙真相的人,能把事物看明白、看透的人。这种人有没有?有,就是佛陀(释迦牟尼),我们的祖先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归依佛,从形式上讲指归依于“阿弥陀佛”。
、归依法(佛法)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一切众生有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带来许许多多的苦难。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
三、皈依僧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明了事实真相,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从一切污染处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医治嗔病的是一个“忍”字。医治痴病的是一个“觉”字。】
【瞋:chen, 瞋就同火,佛告诉我们:“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或是“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瞋火能够让人在一念之间,把自己所修的功德都摧毁了,就好像儿童玩积木一样,只要一生气,把脚一踢,辛苦堆好的房子马上就应声而倒。它是由于对事物的不满意、愤怒、怨恨、看不惯和不自在等内心的感受,人们往往为了一时感情冲动,压制不住嗔怒之火的时候,再恩爱的夫妻可以因此而离婚,再好的朋友可以因此而反目。】
【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之中翻滚,在六道众生之内轮回,天灾人祸,有着无量的苦恼侵害我们的身心,我们为什么不能脱离这些痛苦而得安乐?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而天天在愚痴里打滚】
“觉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净而不染”,是“皈依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三归依”:就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迷惑与觉的表现
迷惑与觉的表现样子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迷惑”与“觉”都相同,它们都要吃饭、生活、工作、学习、交流,不同点在哪儿?是心净,我们在生活中生烦恼,它们在生活中生智慧。烦恼从妄想、分别、执著中来,离开了这些就是真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做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
有人会问:那我不想,不就清净了吗?工作不想,就不能工作,生活不想,就不能生活。我们平时工作,是认真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觉”,还没有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如果都看明白了,还用去思考吗?
    将心当镜子
你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在意,不要放在心上,所有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你把你的烦恼习气要舍掉。这个我喜欢,这个心错误的,舍掉;那个我讨厌,也舍掉;这个我看得顺眼,舍掉;那个看不顺眼,也舍掉。永远保持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这就对了,这是真修行。也就是说,你把心当镜子,把外表事物反映到心中,不要加上自已的“情感”,不要去分“对错”,不要去分“好恶”,不要去分“是非”,是客观的去反映。如果你要去分,必然就有“标准”和“尺子”,这个“标准”和“尺子”就是宇宙的真实面目,就是“天地”,“易”是与“天地”准的,其它还有什么与天地准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觉”,平时我们所谓的“标准”和“尺子”,只是你的或某个集团的。
不“妄想、分别、执着”,不“贪瞋痴”
如何做到不“妄想、分别、执着”和不“贪瞋痴”呢?那就要做到禁“欲望”。“欲望”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会让我们迷惑颠倒。我们需要的是“理想”,而不是“欲望”。有理想我们才能探知事物的真相,而“欲望”是真相的屏障。
凡夫众生着迷假相,颠倒妄想随波逐流,认为富贵、地位、亲情是永久不变的依靠,自不知这些只是一种因缘和合物而已,总有分离的一日。譬如富贵,有的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论什么问题都可解决,不可否认,钱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其地位是存在的。但过剩的财富不知善用,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烦恼,何况佛陀说财富是“五家共有” :王、贼、火、水、不爱子(败家子),财富在这五种情况下,一转眼就完了。财富从往昔布施中来,如有余财,应当布施,饶益众生,下辈子仍是大富之人。佛教讲少欲知足,不是仇富,更不是希望你成为穷光蛋,而是教你不要刻意追求物质财富;拥有了物质财富,要懂得布施回馈社会。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卷第十三:“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那么地位也不是永久不变,看见在社会地位权势的争斗 ,若得势时得心应手,喜气洋洋、满面春风,但登高必堕落。你拿一枝箭从头顶向上空射过去时,那支箭总还是要掉下来的。失败时身心痛苦,满腹恨不满,所以地位也是不可靠的 。
  那么亲情呢? 亲爱眷属的和合,显现出家庭的温暖,师生、同学、社会、同事间,意志相投,互相扶助,身心愉快。但世事是无常的,有一天意见不合而起冲突,就相互结成冤仇。无论如何的亲密恩爱,总有一天要分离,如此的苦集,人人应该都能体会个中的滋味。既然富贵、地位、亲情都不能永久的依靠,为何不找一个永久快乐的皈依处呢?
人生苦短也有乐
人生为什么有苦与乐?因为人有情感,有喜恶,这是阴阳之道,易之道,没有苦与乐就不是人生,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它们是相依互依成相互对立的统一体,是一双相对的概念。如果我们把苦当乐,不就是处处都乐了吗?关健在我们的心里怎么看?习惯成自然,如果这个自然环境中,只有青菜、苦菜,你从来就没有吃过米饭和肉,你就不会觉得苦了。
佛从我们最切身的感受着手,告诉我们,生与死、苦与乐、悲与喜、贫贱与富贵、愚钝与聪明、疾病与健康、短命与长寿、丑陋与美丽、灾难与吉祥等等这些人最关心的,都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三世因果”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苦、悲、贫贱、愚痴、多病、短命、丑陋、灾难,这些是人不守五戒十善,造作十恶业的恶报;而快乐、喜悦、富贵、聪明、健康、长寿、美丽、吉祥等等,这是种善因的善果,遵守五戒十善得来的,是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万行得来的。
对于苦,佛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在六道之中,惟有苦而已。虽然人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人天福报,可是这个福报是有限量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平时日常生活当中都有所感触,快乐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想留也留不住,总是非常短暂,总是转瞬即逝;而痛苦的时间感觉总是过得很慢,总是觉得度日如年,无法排遣。所以即便生到最高一层天,寿命固然很长,也会非常快地过去,也有寿命终了的一天,到时候还是要堕落,还是要轮回。再看我们人道,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自一生下来,每天都在受着“八苦”的煎熬。佛告诉我们,娑婆世界善少恶多,苦多乐少。而堕落到三恶道,那更是,只有苦,没有乐,而且是受不完的苦,想出离恶道,也是求出不得,求出无期。所以,六道之中没有究竟的福报,惟有苦,生生世世的轮回就是在苦海里煎熬。什么原因造成的?迷惑颠倒,无休止地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造成的。造恶业,就要受恶报,就要轮回。所以,生死轮回是造业的结果,而人为什么要造业?迷惑颠倒所至。【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
对于生死问题
对于生死问题,这是人们最想知道,也最想解决的问题,这究竟是由谁来控制的?学佛之后我们知道了,生死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控制的,是我们造作的善恶业控制的。因此,“生死轮回”是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因果的转变。有生死就有轮回,就出离不了苦痛!因此要了生死,出轮回,就要断掉轮回心,不造轮回业!
怎么样离苦得乐,怎样了生死、出轮回?佛教我们:要知苦,要有离苦的信心和决心,生活在苦中,人容易觉悟,人就会常常有离苦的心,所以佛教我们要“以苦为师”,有福报,自己不享,留给他人去享,因为享福一定会把人享糊涂,而不会求出“三世火宅”,而且人在享福的同时不会再修福,会常常造业,把福报都折掉了,这样再大的福报也很快就享完了。福享完了,那剩下就只是罪业、苦报了,俗话说,苦尽甘来,福尽祸来。人都是要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这样的生活在六道里是找不到的,要到六道之外去找,要想真正找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要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句话为我们说清楚了。人的本来面目是纯净寂灭常乐的,因为一念无明烦恼生起,而导致无量无边烦恼的出现,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要受报,受报就有痛苦,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所以,今天我们感受到的一切,皆因烦恼而起。所以佛教是什么,佛法是什么?教我们断烦恼而已,教我们离苦得乐,教我们找回“自性”,找回“失落的家园”!怎么找?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找到了,把这些“累赘”统统舍弃,我们就得自在了,就会看到我们的自性。所以,佛教是什么,佛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舍”字!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会“舍”,学会“放弃”!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佛出身在国王家里,贵为王子,将来继承王位,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说富贵甲天下。这些我们世人谁不希求,谁不向往呢?可是佛却偏偏要把这些舍弃,而去出家修苦行,佛这是为我们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虚妄不实的,开示我们不可执着,不能迷于其中,否则会感召无尽的苦报!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人对这些诱惑的贪图,是世人迷惑颠倒。佛为我们示现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着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心里一丝毫的牵挂、一丝毫的烦恼、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
我们学佛学什么?佛的本意,当然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生活工作学习不做,去出家去过他那种生活。佛的真实意,是让我们从心里放下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放弃对名闻利养的追求,自己生活尽可能地简朴,有多余的能力,尽力去照顾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心清净,身也清净,丝毫没有世俗的染着,这是我们学佛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结:“善”(仁爱)起,发度众生的“愿”,控“欲”断烦恼(方法:三归依)
第四部分  从学做人开始
学佛不能好高务远,要从基础学起,从根本修起。我们今天身在人道,要学佛,要作佛,必须从学做人开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怎么可能成圆满佛呢?所以把人做好是当务之急。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儒家教育,孔孟之道是我们学做人很好的标准和原则。儒家提倡的“五伦八德”(“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悌:ti,敬重长上; 廉:lian,品行端方,有气节),这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德行,是我们做人起码应该遵循的准则。另外,《弟子规》就是我们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必须做到的。如果这些内容没有做到,我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谈学佛就更无从谈起了。
学做人,除了以上这些基本道德以外,还要把“五戒十善”做好,这是立足于人天的根本。如果人不具备“五戒十善”的德行,那就成了三恶道的众生,人已经堕落到恶道去了,还怎么谈成佛呢?《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三福”是十方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其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换句话说,这一福也是诸佛如来成佛基础的基础,这一福是人天福。这一福修圆满了,才有资格向上提升境界,作菩萨、作佛。把这些都做到了,我们向上提升就有了基础。
佛教“四宏誓愿”所说的那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
学佛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从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学佛要积极止恶,积极行善,要有止恶行善的决心和勇气
学佛要积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
佛教徒应尽三个层次的责任:
第一、佛教徒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是每个佛教徒最起码责任;
第二、佛教徒应尽到社会责任,搞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第三、佛教,还应负起指引人类文明航向,以佛的觉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佛要注意什么问题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所以为什么经常会念或经常听别人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些人说学佛得找一个老师,而且还要找名气大的。想法不错,能遇到一个善知识是非常好的,但虚云老和尚告诉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况且名气大不等于这个人就是善知识。
如何辨别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绝不贪钱的。不管跟谁学,最终学的一定要是符合释迦牟尼佛讲的法,符合佛说的,我们可以学可以做,这就是“以佛经为师”。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尽量多做,不该做的尽量不要做,这就是“以戒为师”。
诵经持咒有什么用处,有没有注意事项?
你每念一次经,在你的自性里边就经过这么一次的刷洗。这个念经是在你自性上,智慧会增加的。但是这个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见的,你看不见的,这才是真好处;你能看见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我们守好戒律,并能诚心去做,不要怀疑这怀疑那,假以时日必能花开见果!
佛教这么多法门,我该从何学起?
既然学佛有这么多的好处,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我们众生的各种根性和爱好,这好比对病下药。
推荐一些常念的佛号、佛经和咒语:
1、佛菩萨圣号比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等;注意南无两个字的发音为“那摩”。
2、佛经比如:心经、金刚经、宝箧印陀罗尼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等;
3、咒语比如:大悲咒、楞严咒、宝箧印陀罗尼、药师咒、准提咒、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或几种,不要贪多,所谓贪多嚼不烂反而不一定好,更不要追求什么捷径神通。
持之以恒,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让自己的修行更上一个台阶。当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后,会发现自己法喜充满不可言喻,慢慢自己学佛的信心也越来越大,逐渐会发现健康、事业、家庭也会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
修行的途径: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精进不懈,贯彻始终,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寄语:珍惜现在,写好历史。
                                                20159月于德阳
作者简介:木子,大学本科文化,双学历,《中国易经网》主编,在命理学和风水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艺,从事易学研究,对《易经》有独到的见解,易学研究会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