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百家争鸣 > 道家思想 >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哲学思想
    一、道教宗源于黄帝、老子:道教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发展于中国土壤的古老宗教。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神仙信仰的修持理论,源起于黄帝而集成于老耽。庄子、列子、文子等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阐扬者。所以道教历来是以“黄老遗风”居立于历史潮流。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 144年),沛人张道陵以《老子》为圣典,建立道教组织,作《老想尔注》,具体地把《老子》教义化。从此黄帝、老子之道的哲学精神便在道教中绵绵相传至今,致使社会名流凡致力治国修身之道者,无不崇拜老子,探求隐逸全真之道者,无不效法庄子;迫索神仙变化者,无不根据《列子》。道教以它丰富而精深的教义,屹立于社会几千年,根源就在于教理教义—宗教哲理,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阶层,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而道教信仰的道,乃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其具体精义,均载于放射折学异彩的《道德经》中。没有《道德经》,世界上也就不会出现道教。
    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因势利导,审时度世,行“无为而治”则!又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处世待人则身修;以“深根固蒂”为修炼途径,则可长生久视。道教深信,通过一定的修炼,人是能够返本还原,和大自然的“道”同一体性,能够永世长存。“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亦即根本的教理教义、根本的信仰。
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即《太平青领书》)早已把《老子》精神贯穿于经义,认为“元气”凝成天,分而生“阴”成地,阴阳相合施生人。这是对《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阐发。早期道教的《老子想尔注》,是教徒必读的经书,经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之外,又人在天地之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所以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与体现,是宇宙的本源。东汉王阜《圣母碑》中说“老子即道,生于无形,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人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老子道成身化,常降世教化世人,自伏羲、神农以来,累世为圣者之师”。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曾见“太上老君下降”,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中国的信道者很早就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中国大圣人—老子。道教所崇拜的神和仙,都是中华民族本民族中的得“道”之士。

    三、道教的精义在于贵生。道教的教义有其鲜明的特征,即“重道贵生”道教徒不把精神寄托于死后,而是用高深奥秘的修炼方法以修道养寿,寻求长生之路。《道藏》的,首经《太上灵常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归纳其要旨就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尹喜真人的《西升经》就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教深信人的生机由自己掌握,修持精进,人可以长生。道教的“金丹道”道教所悟的“修行”,就是对“生”的探讨。所以,道教对《老子》是以修炼长生的哲理和方法来阐扬发挥的。如道教讲丹道的第一部经书,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后人称为“万古丹经王”,就是根据《老子》之说,如:“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都是根据((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最高教义而来。又如“反者道之验,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仔”这些经句,都是从《老子》中来的。道教另一部重要“丹经”,张紫阳《悟真篇》,也是用《老子》经义来阐发修炼功法。如绝句第三十九首“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札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引用的是《老子》“谷神不死,是为玄朼,玄朼之门,是为天地根”。

    四、道教尊道而贵德:道教以“道”、“德”并称,尊道而贵德。道和德是一个体性,德是道的一个面。《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教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那才是真正的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讲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道生之,德畜之”都是这个意思。所以《自然经》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序文说:“道之在我就是德”。社会上把有德行的人称作有道之士,也是这个意思。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就是说要想得道,必须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原则,是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德”字引申到社会做人的优点讲,那就如《抱朴子》所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教人“乐人之吉,憨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谄,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因此,道教最讲苦己利人,积功累德,劝人做好事,做善事。同时在行持上也最注重思想境界,“施恩不求报”,做好事不宣扬,用《老子》“上德不德”要求自己。道教还有很多教义,如:“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然”、“寡欲”、“慈”、“俭”、“让”、“抱一”等等,都是从“道”、“德”引申出来的。道教认为“一”是“道”和“德”也是气。《庄子·天地篇》说:“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就是说:“一是万物的根源,“一”的“生生”作用便是“德”。列子更进一步具体指出“一”就是“气”。《云笈七签·元气论》说:“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得到这种“一”气以养神全形,则身中泰和。这里庄子所说的“一”解释为“纯阳一气”,又将“一气”解释为“元气”。这就是道教修养法的“抱元守一”工夫。也就是道教修养法中所称的“德”。我们是中国道教信仰者,我们的教祖老子是中国伟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先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在理论上并没有三种看法。我们若能懂得他所说的道理,就可以做到象老子告诉孔子的“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也就是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人生中就不至于感觉前路茫茫、进退失据、寿夭莫测、我命由天。这就是道教的处世哲学精神和道教的超世修炼方术结合一起、互相为用的优越性。
上一篇:道家对人生观的14答    下一篇:关于《老子》中的“自然”